夏禹铸曰∶内经有曰,胃虚则吐,脾虚作泻,脾胃俱虚吐泻兼作,此言极谬。若先 泻后吐,面白神疲,不热不渴,额有微汗乃脾胃虚寒也,宜理中汤或小异功散,或六君子汤 。若先吐后泻,面赤唇燥,烦渴溺赤,乃脾胃有热也,治宜五苓散加竹茹煎服。又有积滞在 脾,不能运化水谷而吐泻者,宜用消导二陈汤。 有长夏夹暑吐泻者,宜用六和汤。 余髫年砚席友陈公载嫒患吐症,适余抱风寒,因延大方脉用温胃剂吐益甚。带疾往视, 口唇红丽,气出蒸手,舌色红紫,用熟石膏一钱研碎,以茶一碗送下,稍止,随加一服,立 愈。在大人苗窍尚验,况婴儿乎。后又患吐,色窍俱同,仍用石膏却不甚应,揣之下元或有 寒气,用炒盐熨腹,仍服石膏即愈。可见苗窍颜色从不一误。 余于岁癸丑北上到会馆,适陈是庵幼郎脾泻将慢,付余治,问曰∶曾服参否。是庵曰∶ 如服一分便爬上了壁。余心以为南北或亦有异。转思初到都门,恐孟浪来诮,以六君子汤去 人参连服二剂,了无一效,辞接别医。良久一医拥舆至馆。去后余请所发剂视之,剂属消导 。因问∶彼何人斯。是庵曰∶此名震京都之郑小儿科也。余曰∶久泻将慢尚可再用消导之药 ,用之命不可知矣。乃止。余便不以是庵之言为正,硬用六君子汤,倍加人参,且外加附子 五分,两服即愈。是庵叹曰∶素闻妙手,今果然矣。此辨色审窍勿以人言为信之一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