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又曰∶气实者,热也。小儿之病, 多有发热,然幼科论证太繁,来学眩目,莫得其要。予谓小儿之证,惟宜明显简切,有裨于治疗足矣。今以小 儿发热,分为四大证∶一曰表热,一曰里热,一曰虚热,一曰实热。表里虚实既明,则大纲在手,然后逐证辨 认,又岂能逃其冰鉴乎? 一、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其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 自调,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此表热也。初起时一汗可解,桂枝汤加柴胡、粉葛,热 服,取微汗效。若元气怯弱者,四君子汤加防风、柴胡、粉葛。 一、发热时,喜露头面仰身卧,扬手掷足,揭去衣被,渴欲饮水,吮乳不休者,口渴也,吮乳口热,小便 赤,大便闭。此里热也。宜解利之,导赤散煎送泻青丸。 一、虚热者,多从大病之后,或温热,或潮热,如潮汐有定期也,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补之,竹 叶调元汤。 一、实热者,面赤腮燥,鼻孔干焦,喜 就冷,或合面卧,或仰面卧,露出手足,揭去衣被,大渴不休,大小便秘。宜微下,集成沆瀣丹。 以上四热为纲,其下杂证为目,有纲有目,而犹不能辨别者,未之有也。 伤风发热,其证自汗身热,呵欠,目赤多睡,恶风喘急。此因解换褓裳,受风所致。治宜解肌,柴葛桂枝 汤,热退之后,略宜滋阴。 伤寒发热,其证无汗身热,呵欠顿闷,项急面赤,喘急恶寒,口中气热。此因脱换受寒所致。治宜惺惺散。 热退后,微服沆瀣丹,以防内热。 既伤风寒,发热,又兼吐泻者,不可发散。此脾胃虚怯也。但以五苓散煎送理中丸。 伤热发热,多在夏月。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俱热。此因天气过热,而包裹过浓,受其热也。人 参白虎汤以解其热,次以调元生脉散补之。 伤暑发热,夏月有之。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冷。此由高堂广厦,阴冷太过,中气受伤所致。先 以调元生脉散补其气,次服四君子汤以防吐泻。 心热者,浑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狂叫恍惚,此心热也。导赤散加黄连。 夜热者,夜间作热,旦则退去,此血虚也。六味地黄汤加龟板、当归、白芍,敛纳阴气。 伤寒无汗,服表药而汗出,其热不退,又复下之,热仍不退,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此为虚 热,不可误用寒凉,即当和其胃气,裨阳气收敛,其热自退。四君子汤加炮姜。 疳热者,形色黄瘦,食不长肌,骨蒸盗汗,泄泻无恒,肚大脚小。多起于大病之后,失于将息,又或伤饥 食饱,脾气受伤。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 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由气血壅实,五 脏生热。郁蒸于内,则睡卧不安,精神恍惚;蒸发于外,则表里俱热,燥急喘粗,甚则搐搦。以导赤散煎汤送 泻青丸,大小便秘者,集成沆瀣丹。 烦热者,躁扰不安,五心烦躁,四肢温壮,小便赤涩。此心经有热,宜导赤散加麦冬、栀仁。 积热者,面赤口疮,大小便黄赤。此表里俱实。或因内伤酒面,煎炒炙,或误投峻补之药;或外因浓棉 炉火,温暖过度,皆能生热。此人事所致,宜沆瀣丹清解之。 虚热者,或汗下太过,津液枯焦,或大病之后,元气受伤,皆能生热。其证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虚汗自 出,神慢气怯,四肢软弱,手足厥冷。此气虚发厥,血虚发热,大虚证也。四君子汤加炮姜,甚则加附子,热 退以平剂调之。 客热者,乍有乍无。邪热干心,则热形于额,故先起于头面,而后身热,恍惚多恐,闻声则惕。此正气虚而 热邪胜,故邪正交争,发热无定,乍进乍退,如客之往来莫测也。导赤散先彻其邪,后以团参散护其正气。 血热者,每日已午时发热,过夜则凉。此心经血热也。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