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搐。为急慢惊者。古书无有。惟曰阴痫阳痫。所谓急慢惊者。乃后世名之也。以阳动而速。故阳搐 曰急惊。阴静而缓。故阴搐曰慢惊。此阴阳惊痫发搐之别也。阳搐者。身大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赤 黄。眼上视连札。手足搐急。牙关紧噤。项背强直。涎潮响。此因心热极则生风。风属肝。心肝子母。风火搏 炽。动而发搐也。及其发定。则了然如故。此阳盛阴虚。治当利惊以除风热。不可与巴豆药大下之。恐蓄虚热不消。 小儿痰壅积热于心。因闻大声。或误惊触。则动而发搐。若热极者。虽不因闻 声惊触。亦自发搐。小儿本实者。多此候也。
    天吊
    (阳搐)小儿心膈壅滞。涎盛热积。不得宣通。或因母饮酒食肉无度。致烦毒之气。流入于乳。 因以乳儿。令儿宿滞不消。热毒乘心。发为惊搐。眼目翻腾。壮热不休。甚者爪甲皆青。状若神祟。俗谓之天 吊。此非天能吊人。以其眼吊上视。故取意名之。况小儿发搐。未有不眼上者。实亦阳搐之候也。治宜去涎热。 昔钱乙治广亲宅七太尉弟八使者发阳搐。自寅至午。于未发前。钱乙见其目直视而腮赤。此心肝俱热。更坐石杌 子就冷。此热甚也。又肌体素肥而本实。其脉急促。发搐自寅至午。皆 心肝用事之时。治乃泻其心肝。而补其肾。病遂得愈。此亦泻强补弱也,阴搐者。身温面白。手足似搐不搐。 但时时螈。昏昏似睡。而无精神。眼露睛微微上视。或胃痛而啼作鸦声。或不能啼 哭。唇口白色。脉沉弱。此因大病之后。或吐泻过甚。致脾胃虚损而生风。荏苒乃成。此阴盛阳虚。治当补其 脾胃。泻去肝风。小儿虚弱。虽不因吐泻取转。直发阴搐者亦有之。本怯者多此候也。
    慢脾风
    (阴搐)小儿因伤风冷。或病吐泻。医以温药补之不已。复用凉药治之又不已。本谓伤于风 冷。医乱治之。致脾虚而内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证昏睡露睛。大便不聚而泻。此脾虚风入。风在 脾胃之间。故大便不聚而泻。时螈。身体四肢口鼻中气皆冷。小儿亦有因惊所传。或诸病久变。见此证者。皆 因脾胃虚怯。而生风所为也。故俗谓慢脾风矣。实乃阴搐之危候。治当去脾间风。风退痢止。以补脾胃。昔钱乙 治王氏子病吐泻。他医以药下之。至虚变阴搐。其候睡露睛。手足螈而身冷。乙见曰。此慢惊也。与药以实脾 胃。即开目身温。王疑其子不大小便。又令他医以药利之。而复身冷。尚欲令乙利小便。乙曰。不当利。利之必 身冷。王曰。已身冷矣。乙曰。不能食而胃中虚。若利大小便。使脾肾俱虚。当闭目身冷即死。今此儿幸胎气实 而难衰。乙复补脾胃。则微能饮食。所以然者。谓利大小便。脾胃虚寒。当补脾而不可别攻也。后不语。他医作 失音治。乙曰。既失音。何开目而能饮食。又牙不噤而口不紧。他医不能晓。乙曰。此因用清药利小便。致脾肾 俱虚。今脾已实。肾尚虚故也,遂以药补肾。及根据法为治。半月能言。一月而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