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者。风与湿合而不去。)非(若疼痛之) 中风。(所以然者。风得湿而变热。湿应脾而内行。是以)四肢(不疼痛而)苦烦。脾 (病者。)色必黄。(脾以其所)瘀(之)热以(外)行。(则肢体面目尽黄矣。) 此以寸口脉而言黄瘅初时之病因也。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胃)热则消谷。紧则为寒。(脾寒遇)食即为满。( 满者必生湿。是胃热而脾湿。为黄瘅之病源也。)尺脉浮为(风)伤(于)肾。趺阳脉 紧为(寒)伤(于)脾。(是肾得风生热。脾得寒生湿。为黄瘅之病源也。凡)风( 热与)寒(湿)相搏。(其气必归脾胃。脾胃者。仓廪之官也。)食谷即(助其热而 为)眩。谷气(瘀而)不消。(则)胃 中苦浊。浊气(自当)下流。(若小便通。则浊随溺而去。今)小便不通。(则浊虽 下流。而不外出。于是)阴(脏)被 其寒。(而客)热流(入)膀胱。(膀胱为太阳。统主一身之肌表。故)身体尽黄。名曰谷瘅。 (以病虽始于风寒。而实成于谷气也。) 此言趺阳脉以明胃热脾寒郁而成瘅。又言肾脉浮。趺阳脉紧。为肾热脾寒。亦能郁 而成瘅。又归于膀胱之不化气。以膀胱主一身之肌表。不化气。则湿热无去路。而亦成 瘅。其病虽有各经之不同。而总以脾胃为主。故以谷瘅结之。 额上(心之部也。肾邪重而水色见于火部。故)黑。(肾热上行。而通于心。则) 微汗出。(手心名劳宫。属心。足心名涌泉。属肾。肾虚不能配火。水火未济。则)手足中 热。(酉主肾。肾虚。则其热)薄暮即发。膀胱(为肾外腑。肾病。则外腑必)急。( 肾虚不能摄水。则)小便自利。(此得之房劳过度。热从肾出。故)。名曰女劳瘅。( 至)腹(满)如水状。(脾肾两败。)不治。 此为女劳瘅而另言其证也。 (脾虽黄色。有因于酒者。酒多湿而性阳。故伤在上焦。心为酒所困。则)心中懊 而热。(热内蓄。则)不能食。(热上冲。则时)时欲吐。(酒气熏心。而味归脾胃 而作黄。)名曰酒瘅。 此言酒瘅之证也。 (瘅病属实者多。而属虚亦复不少。)阳明病(实者脉必数。今竟)脉迟。(其胃 弱可知。胃弱则化谷不速。)食难用饱。饱则(不运。火聚而)发烦。(胃中填塞。上 下俱阻。清者阻于上升。则)头眩。(浊者阻于下降。则)小便必难。此(因谷气郁而 生热。而非胃有实热。察其病势。)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以) 脉迟(为虚)故也。 此言胃虚欲作谷瘅之证也。 (上言心中懊等证。酒瘅之证。犹未备也。今且历陈之。)夫病酒黄瘅。(固属 上焦之病。而实不止于上焦也。水出高原。上焦湿热既盛。其下)必小便不利。(然) 其(有确切不可易之)候(曰)心中热。(从心热来。其小便不利。自不等于谷瘅之小便 不通。其)足下热。(又不等于女劳瘅之手足中热也。)是其(为酒瘅之的)证也。 酒黄瘅者。(以心中热为正候。亦)或(有热去于心。而)无热。(无热则心靖。 心)靖(则其)言了了。(然亦有心中无热。邪竟注于阳明。为)腹满(为)欲吐。 (又验之)鼻燥。(则知其为阳明证无疑。夫腹满宜下。欲吐宜越。因势而利导之法也。 今既腹满。而且欲吐。则可下而亦可吐。必须审)其脉浮者。(为邪近上。而)先吐 之。沉弦者。(为邪近下。而)先下之。(亦在乎临证而消息也。) (上言无热。吐下尚未可定也。若)酒瘅心中热。(而且有)欲吐(之意)者。( 乘机)吐之(则)愈。 (上言可下。为无热而腹满者言也。若)酒瘅(而心中热。病在上而误)下之。( 则伤其下。其阳明之邪。乘下之虚。从支别入少阴。积渐而肾伤。故)久久为黑瘅。 (乙癸同源。肝病而)目青(肾病而)面黑。(然虽曰黑瘅。而其原则仍是酒家。故) 心中(热气熏烁。)如啖蒜齑状。(此于变证中。露出酒瘅真面目也。肾虚。则阴火熬 血。而为瘀血。瘀于里。则)大便正黑。(血不荣于表。则)皮肤爪之不仁。(此绝类女劳 瘅。何以知其为酒瘅也。然酒脉必浮。此虽因下而弱。要辨)其脉浮(中带)弱(其色) 虽黑(黑中仍带)微黄。故知之。 此四节。言酒瘅之相因为病。以补二条懊等证所未备也。 师曰。病黄瘅。(湿热也。湿淫于内。则烦喘胸满。热淫于内。则发热口燥。今) 发热烦渴。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不用汗解之正法。而以)火劫(逼)其汗。(以 热攻热。)两热(相搏)所得。然(使热不与湿合。必不作黄。凡)黄家所得。从湿得 之。(原不可以一下尽其法也。须审其)一身尽发热而黄。(而)肚热。(视一身之热 为尤甚。是因火劫。而令火)热(尽)在(于)里。(法)当下之。 此概言黄瘅有因误火而得之证。又辨其湿热相合者。为瘅病之常。独热在里者。为 瘅病之变。使人分别论治也。 (瘅病将成未成。必先见有一二证。而可卜之。凡病在里。则)脉沉。(里热。则) 渴欲饮水。(饮水多而)小便不利者。(水无去路。则郁于里而为湿。湿与热合。交相 蒸郁。)皆(可卜其)发黄。(脾之部位在腹。脾之脉络连舌本散舌下。若)腹满舌痿 黄。(是脾有湿而不行矣。又胃不和。则卧不安。若)躁不得睡。(是胃有热而不和矣。 湿热相合。为)属黄家。 此三节。言黄之将成。欲人图之于早。不俟其既成而药之。意含言外。 (黄者。土之色也。土无定位。寄王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故)黄瘅之病。当以十 八日为期。(盖谓十八日脾气王。而虚者当复。即实者亦当通也。)治之(者。当使其 )十日以上(即)瘥。(不逾乎十八日之外。乃妙也。若逾十八日。不瘥。而)反剧为 (土气不能应期而王)难治。 此言黄瘅之愈有定期。欲医者期前而速治也。 按沈自南云、此取阳病阴和。阴病阳和为大纲也。十八乃三六。阴数之期也。十日 二五。阳土之数也。黄瘅乃湿热郁蒸。阳邪亢极。脾阴大衰。故治之须候一六二六三 六。阴气来复制火之期。而为定期。若至十日以上。土阴气复则当瘥。而反剧者。乃脾 阳亢极。阴气化灭。故为难治。此虽非正解。亦互相发明。 (瘅病是郁热外蒸之象。)瘅而渴者。(内热更甚。内外交病。)其瘅难治。瘅而不渴 者。(热从外宣。内之正气自运。)其瘅可治。发于阴部。(里为阴。里气之逆。) 其人必呕。(发于)阳部。(表为阳。表邪之盛。)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此以渴不渴别瘅之难治可治。以呕与寒热。辨黄之在表在里也。 (今试为瘅病出其方。)谷瘅之病。(其初多病寒热。其)寒热(作时。则)不食。 (寒热止时。即或时食。)食即(热上冲而)头眩。(内滞塞而)心胸不安。(湿瘀 热郁不解。)久久(身面)发黄。为谷瘅。(以)茵陈蒿汤主之。 此为谷瘅证而出其方也。 徐忠可云、前第一段论谷瘅。不言寒热。而有小便不通。第二段论谷瘅。不言心胸 不安。而有小便必难。此独不言及小便。盖谷瘅证亦有微甚不同。前所云小便不通。此 势之甚急者也。所云阳明病脉迟者。小便必难。乃既见阳明证。而因脉迟挟虚。以致不 运。此表病中之间有者也。若此云寒热。则非二三日之病矣。不食。食即头眩。则虽眩 而食未尝断。可知矣。故曰久久发黄。见迟之又久。乃相因而为病。其势渐而缓。则小 便亦未至不通耳。然观方下注云。一宿腹减。此亦必小便不快。而腹微胀可知。但不必专 责之耳。谷瘅三证。止出一方。盖阳明病一至发黄。则久暂皆宜开郁解热。故此方实为 主方。若阴黄。则后人以附子合茵陈。乃此方之变也。按心胸不安。与酒瘅之心中懊 亦不同。彼因心中热。至有无可奈何之象。此言不安。仅微烦也。即阳明脉迟证所谓发 烦头眩耳。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 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凡发热而不恶寒。为阳明病。若)黄家。(当申酉之时。名曰)日晡所(应其时 )发热。而反恶寒。此(非阳明热证。)为女劳得之。(以女劳之病在肾。肾之腑为膀 胱。申时气血注于膀胱。酉时气血注于肾也。肾为热逼。则)膀胱(必)急。(膀胱既 急。则)少腹(亦)满。(其一)身(虽)尽黄。(而)额上(独)黑。(一身虽尽热。 而)足下(尤)热。因(此病势浸淫。肾邪遍于周身。不独额上。而身上俱)作黑瘅。 (然其中犹有可疑者。腹胀便溏。证同脾湿。然究)其腹胀(非水。而)如水状。大便 必(变)黑。(而)时溏。此女劳之病。(肾热而气内结。)非(脾湿而)水(不行之 为)病也。(但证兼)腹满者(为阳气并伤。较为)难治。(以)硝石矾石散主之。 此为女劳瘅出其方治也。立论独详。所以补前之未备也。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熬黄)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 是其候也。酒瘅。(前论已详。似可毋庸再赘矣。而)心中懊。(为此证第一的据。 )或热痛。(为此证中之更甚者。以)栀子大黄汤主之。 此为酒瘅而出其方治也。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枳实(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诸(凡)病黄家。(概属湿热交郁而成。小便为气化之主。)但利其小便。(下 窍气通。则诸气自不能久郁。)假令脉浮。(则气病全滞于表分。徒利其小便。无益也。 )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汤主之。 此以下皆治正黄瘅方也。 徐忠可云、黄瘅家。不独谷瘅。酒瘅女劳瘅有分别。即正黄瘅。病邪乘虚。所着不 同。予治一黄瘅。百药不效而垂毙者。见其偏于上。令服鲜射干一味斤许而愈。又见有 偏于阴者。令服鲜益母草一味数斤而愈。其凡有黄瘅初起。非系谷瘅酒瘅女劳瘅者。辄 令将车前根叶子合捣。取自然汁。酒服数碗而愈。甚有卧床不起者。令将车前一味自然 汁数盂。置床头。随意饮之而愈。然则汗下之说。亦设言以启悟。其可无变通耶。
    桂枝加黄汤
    (见水气) 诸黄。(缘湿热经久。变为坚燥。譬如罨面。湿合热郁而成黄。热久则湿去而干也。 以)猪膏发煎主之。 此言黄瘅中另有一种燥证。饮食不消。胃胀有燥屎者。而出其方治也。徐氏谓为谷 气实所致。并述治友人骆天游黄瘅。腹大如鼓。百药不效。服猪膏发灰各四两。一剂而 愈。 按此条师止言诸黄二字。而未详其证。余参各家之说而注之。实未惬意。沈自南注。 浮浅又极附会。余素不喜。惟此条确有悟机。姑录而互参之。其云、此黄瘅血分通治 之方也。寒湿入于血分。久而生热。郁 蒸气血不利。证显津枯血燥。皮肤黄而暗晦。即为阴黄。当以猪脂润燥。发灰入血和阴。 俾脾胃之阴得其和。则气血不滞。而湿热自小便去矣。盖瘅皆因湿热郁蒸。相延日久 阴血必耗。不论气血二分。皆宜兼滋其阴。故云诸黄主之。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黄瘅病。(审其当用表里两解法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若夫脉沉腹满在里。 则为大黄硝石汤证。脉浮无汗在表。则为桂枝加黄汤证矣。当知此方非治黄通用之 方。) 此为黄瘅而出表里两解之方也。徐云、治黄瘅不贵补。存此以备虚证耳。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十分末)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黄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实也。黄瘅最难得汗。若)自汗出。(表和也。) 此为表和里实。(实者)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此为黄瘅而出其里实之方也。视栀子大黄及茵陈蒿汤较峻。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黄瘅病。(实热者。小盒饭赤短。若)小便色不变。(而且)欲自利。(其无内热。 确凿有据。可知其)腹满而喘。(非里实气盛。乃为虚满虚喘也。虽有瘅热。亦)不 可(以寒下之药)除(其)热。热除(则胃)必(寒而作)哕。哕者。(宜先调其胃降 其逆。然后消息治之。以)小半夏汤主之。 此为黄瘅之虚证。误治增病。而出其救治之方。非谓小半夏汤即能治黄瘅也。后人 以理中汤加茵陈蒿。颇有意义。
    小半夏汤方
    (见痰饮) 诸黄腹痛而呕者。(少阳之木邪克土也。)宜柴胡汤。 此言黄瘅有土受木克之证。以柴胡汤治其呕痛。亦非谓柴胡汤治诸黄也。止言柴胡 汤。未分大小。意者随见证而临时择用也。
    柴胡汤方
    (见呕吐) 男子黄。小便自利。(知非湿热交郁之黄。而为土虚其色外现之黄。)当与虚劳小 建中汤。 此为虚黄证而出其方也。黄证不外于郁。虚得补则气畅而郁开。郁开则黄去矣。单 言男子者。谓在妇人则血分有热。正未可知。又当另有消息也。 尤在泾云、黄瘅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 也。乃亦有不湿而燥者。则变清利为润导。如猪膏发煎之治也。不热而寒。不实而虚者。 则变攻为补。变寒为温。如小建中之 法也。其有兼证错出者。则先治兼证。而后治本证。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论 黄瘅一证。而于正变虚实之法。详尽如此其心可谓尽矣。
    附方
     瓜蒂散治诸黄。(方见病)按删繁方云。服讫吐出黄汁。亦治脉浮欲吐者之法 也。
    千金麻黄醇酒汤
    治黄瘅。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