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夏必病热。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故凡肾虚多欲 之人。寒邪乘间而伏于少阴。久则寒化为热。至春阳气升发。新邪引动而发于少阳者。为温病。至夏阳 气大泄。新邪外触而发于阳明者。为热病。 邵评∶冬令闭藏。邪不外发。春夏阳气泄越。而病温热。温病发出之途由少阳。热 病发出之途由阳明。但有伏气所发。受而即发两种。极宜分辨。 然温热之症。四时俱有。有伏气内发而病者。如冬月伏寒。夏月伏暑。再感新邪而发者是也。有时 邪外触而病者。如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感其气而即病者是也。辨症之法。凡见纯热无寒而 口渴者。即是温热。非伤寒也。但看舌苔白黄而燥者。乃阳明见象。纯红而燥者。乃少阳见象。阳明宜 存肺胃之津。少阳宜顾肝肾之液。前阳明新法。已陈温热之概。兹专以少阳温病为主。而兼以手三阴为治焉。 邵评∶纯热无寒而口渴。伏气所发温热则然也。若受而即发之病。邪遏肺气。初起必微寒。而后发热不 已。须分辨之。若苔燥。是温热病之的据。 凡人腠理疏豁。风温之邪。即能直入少阳。以少阳属木火。同气相感也。或由其人 素有伏邪。因风寒外触。其邪直从内发。而出于少阳者。亦温病也。其症初起。或见微寒。即发热不已。 口苦目赤。胁痛胸满。渴而欲呕。脉来弦滑而数。舌苔白兼边红。或淡红色。此邪初发于少阳也。宜柴、 芩、栀、丹、翘、薄清解之。至四五日。舌苔纯红起 刺。烦躁不宁。六七日。耳聋颧红。神昏。谵语。或汗出不解。或疹透于胸前。此时木 火大炽。营分血热已极。大忌风药劫液。宜用鲜生地一二两。犀角、连翘、黄芩、薄荷、 丹皮、黑栀、钩藤、银花之属。以清胆腑之热。兼解营分之邪。热毒自解矣。(少阳兼营热) 如见目赤面红。神呆不语。舌如芒刺。或见紫色。此包络之火亦盛也。宜犀角、鲜 地、钩丁、连翘、川连、菖蒲、丹皮、黑栀、银花等解之。芒刺一退。即当水中养木。寒凉不 可过分。宜六味甘露等汤加减。(少阳兼包络火) 邵评∶滋肾阴。清胃热。以生津液。乃少阳兼心包络正法。 如初起即见舌苔鲜红。神昏谵语。烦躁不宁者。此温邪上乘包络也。防发丹疹。切 忌升、葛、荆、防。宜犀角、连翘、钩丁、薄荷、丹皮、川斛、菖蒲、天竺黄、淡竹叶、人中黄、净银 花之类。以解包络营分之热。则毒透而神清矣。(温邪上乘包络) 如舌苔红中兼白色。症见谵语咳嗽者。此风温入于心肺两经也。宜透营分之热。 兼泄气分之邪。当用羚羊角、连翘、薄荷、黄芩、象贝、杏仁、蒌皮、丹皮、元参、栀子之类。 次用梨汁、蔗浆、金斛、麦冬、花粉、粉参之类。以养肺胃之阴。(温邪入心肺两经) 邵评∶温邪入心肺。以存阴化热为正治。 如疹已透之后。依然神昏谵语。目睛微定。舌色鲜红者。此热痰乘于包络也。宜 犀角尖、鲜菖蒲、天竺黄、川贝母、连翘、钩丁、丹皮、淡竹叶、竹茹、辰砂之类。以开热痰。 神自清矣。火清毒解之后。如见虚烦呕恶。惊悸不寐。只用温胆汤和之。(热痰乘包络) 邵评∶包络热痰。由包络之热已化。而痰邪留伏胃中。治以涤痰和胃。 如火邪既退之后。身体不能转侧。而兼胁痛者。此必有入络之痰也。宜天虫、全蝎、钩藤、桂枝、 栝蒌、泽兰、竹沥、姜汁之类追之。(痰入络中) 如疹已透。而热邪未退。舌绛神呆。语言颠倒。小便赤涩。点滴如稠。此热结小肠 所致。夫小肠结。则火邪逆乘心包。故神昏。急用导赤散。加川连、连翘、赤小豆、栀子 等。以清小肠之热。则便利而神清矣。(小肠热结以上诸症皆温邪为病故入少阳新法内) 邵评∶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火腑。邪热内结小肠。而逆乘心包。是腑病及脏 也。用苦味清火。先入心。且小肠火腑。非苦不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