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也者。分野之谓也。犹孟子所谓经界。在人身谓之部位。无专物而命物者也。部位既定。于是筋与脉之行于 太阳少阴之部者。命曰太阳之筋。太阳之脉。少阴之筋。少阴之脉。行于阳明太阴之部者。命曰阳明之筋。阳明之 脉。太阴之筋。太阴之脉。行于少阳厥阴之部者。命曰少阳之筋。少阳之脉。厥阴之筋。厥阴之脉。故灵枢经脉经 筋两篇。并冠以经者。以筋之与脉。皆分经而行。非筋脉之外。别有所为经也。大者为经。支者为络。以脉之大者。 各据专部。故得独被以经之名。非以经络相对。屹然二物也。然则三阴三阳。果本于何义而有此名也。曰本于天地 四象也。阴阳离合论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中身 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 之前。名曰厥阴。由此观之。前曰阳明者。阳者。表也。明者。盛也。耳目之精。手足之用。皆聚于前。故曰阳明。 其里太阴。人身背为阳。腹为阴。居腹之里。故曰至阴。后曰太阳者。太者。至也。阳者。表也。居背之表。而又 为耳目手足之所不及。在人身为至远。故曰太阳。远之也。其里少阴。少者。小也。居背之里。稍近于前。故曰少 阴。两侧曰少阳者。分据两侧。部位狭隘。故曰少阳。其里厥阴。厥者。逆也。前后之交。两气相触故也。是故阴 阳者。表里之雅名。太少厥阴者。前后两侧之雅名耳。三阳经之气血。亦营运于三阴。三阴经之气血。亦营运于三 阳。不得以表里分经之阴阳。为气血本性之阴阳也。气血之阴阳。当各从其脏腑之本体求之。与分经之阴阳。两不 相涉者也。故至真要大论曰。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谓以四象阴阳之名。命于六气。以六气阴阳之名。 命于人身上下表里之处。处即经之义也。盖天下无无名之物也。必分立诸名。而后便于讨论病机焉。言者。讨论之 谓也。由是推之。命燥金曰阳明。湿土曰太阴。特假其名而已。非燥金之气属阳。湿土之气属阴。而居前也。命寒 水曰太阳。君火曰少阴。亦假其名而已。非寒水属阳。君火属阴。而居后也。命相火曰少阳。风木曰厥阴。亦假其 名而已。非相火属阳。风木属阴。而居两侧也。总之三阴三阳分经。只是人身分野之空名。非如筋脉之有专物也。 邪在分野。是为腠理。是为表病。故无论三阴三阳。当其邪在分野。见证只在躯壳之外。必其邪入经脉。见证乃及 脏腑之中。其有未入经脉。遽见里证者。是邪气直中三焦也。三焦者。里之分野也。三阴三阳者。外之分野也。分 野者。卫之部也。经脉者。营之道也。 此义诸家发明。不一而足。西医解剖。见无所为六经者。便诮中医诞妄。而不自知其疏陋也。略看医书小本。 便肆狂吠。中国士子且然。于西医乎何责。易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至哉言乎。圣人通于天地万象之本。无不可以阴阳者也。如高下之升降浮沉也。前后之向背表里也。往来之顺逆也。 清浊寒热也。牝牡雌雄也。凡属对待之象。皆可命以阴阳之名。岂特分经而已哉。即心肺为阳。肝肾为阴。脾胃六 腑为至阴。亦阳清阴浊之一端耳。清者多静而居里浊者多动而居表。故又有阳浊阴清之说。若不开拓心胸。洞见本 原。而欲执一义以印万象。亦安往而不窒乎。万象可通于一义而不能拘于一义者也。有体之阴阳。有性之阴阳。有 气之阴阳。有象之阴阳。有数之阴阳。有部位之阴阳。有功用之阴阳。有角立之阴阳。有相生之阴阳。有交变杂错 之阴阳。故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引之可千。推之可万。然其要。一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 要。流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