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 之。 太阳中风发热。本当桂枝解表。而反下之。里虚邪入。利遂不止。其脉则促。其证则喘而汗出。 夫促为阳盛。脉促者。知表未解也。无汗而喘。为寒在表。喘而汗出。为热在里也。是其邪陷于 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两解之法。葛根黄连黄 芩汤。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盖风邪国中。病为在表。一入 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表者。必 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必以芩、连之苦寒也。而古法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故葛根之表。 则数多而独行。芩、连之里。则数少而并须。仲景矩。秩然不紊如此。
    葛根黄连黄芩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二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 之。 太阳误下自利。而又表里不解。与上条同。然曰数下。则气屡伤矣。曰利下不止。则虚复甚矣。 虽心下痞硬。亦是正虚失运之故。是宜桂枝之辛。以解其表。参、术、姜、草之甘温。以安其里 。而不可以葛根攻表。亦不得以芩、连清里。治如上条之例矣。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干姜(三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 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下后。邪气变热。乘虚入里者。则为挟热下利。其邪未入里而脏虚生寒者。则为下利清 谷。各因其 人邪气之寒热。与脏气之阴阳而为病也。身疼痛者。邪在表也。然脏气不充。则无以为发汗散邪 之地。故必以温药。舍其表而救其里。服后清便自调。里气已固。而身痛不除。则又以甘辛发散 为急。不然。表之邪又将入里而增患矣。而救里用四逆。救表用桂枝。与厥阴篇下利腹胀满身疼痛 条略同。彼为寒邪中阴。此为寒药伤里。而其温中散邪、先表后里之法。则一也。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 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二三日。为病未久也。不能卧。但欲起者。心下结满。卧则气愈壅而不安也。脉微 弱。阳气衰少也。夫二三日。为病未久。则寒未变热。而脉又微弱。知其结于心下者。为寒分而非 热分矣。寒分者。病属于寒。故谓寒分。犹金匮所谓血分气分水分也。寒则不可下。而医反下之 里虚寒入。必为下利不止。若利止。必作结胸者。寒邪从阳之化。而上结于阳位也。若未止。四 日复下之者。寒已变热。转为协热下利。故须复下。以尽其邪。所谓在下者。引而竭之也。总之。 寒邪中人。久必变热。而邪不上结。势必下注。仲景反复详论。所以诏示后人者深矣。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 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汤药亦下药也。下后下利痞硬。泻心汤是已。而复以他药下之。以虚益虚。邪气虽去。下焦 不约。利无止 期。故不宜参、术、姜、草之安中。而宜赤脂、禹粮之固下也。乃服之而利犹不止。则是下焦分 注之所清浊不别故也。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