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冒寒。通称四时感冒。如冒风感寒之类。皆属此病。) 【因】四时偶感寒气。或因贪凉冒风。 【证】肌肤紧缩。皮毛粟起。头痛怕风。鼻塞声重。频打喷嚏。清涕时流。身不发热 。故无传变。舌如平人。苔或白薄而润。 【脉】右浮。左弦而缓。浮则为风。弦而缓。则为受风中之凉。此即偶尔冒寒之小 疾。但袭皮毛。不入经络之病。俗称小伤寒是也。四时皆有。吾绍颇多。 【治】内经云。善治者。治皮毛。又曰。因其轻而扬之。宜以辛散轻扬法。疏达皮 毛。葱白香豉汤主之。 鲜葱白五枚(切碎)淡豆豉(三钱)鲜生姜(一钱,去皮) 上药用水碗半。煎成一碗。去渣热服。覆被而卧。俄顷即微微汗出而解。忌酸冷油 腻数日。自无传变。 【秀按】此例。创自元丹溪翁。继起者明王氏肯堂。今则惟俞君根初矣。宜古宜今 。简要不繁。后学当奉为 圭臬。案语以文言道俗。罗罗清疏。方则出自外台秘要。最切时用。 【廉勘】四时猝然感冒者。为小伤寒。叶氏云。当视其寒暄。或用辛温。或用辛凉 。要在适中。惟照此立案开方。最为简要。吾侪可作立方程序。临床医典。不必趋异求 新。 【荣斋按】此所谓“小伤寒”,其实就是普通感冒症。既然身不发热,似乎不能称 做伤寒?不过,摆在眼前的虽是“小病”,但也可能发展到“大病”。所以何廉臣先生 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曾提出∶“冒风,即鼻伤风也。病患每视为微疾,多不服药,不 避风寒,不慎饮食;必至咳逆痰多,胸闷胃钝,或身发热,而成肺病”。防患未然,提 高警惕,是作者引起人们重视“普通感冒”的一个提示!因而把它称作“小伤寒”。又 此症用程钟龄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八钱,陈皮四钱,甘草三钱; 共研细末,每用三钱,开水送下,一日二三次。)极有疗效。据叶橘泉丹方会报第十五 期王聘贤实验报告说∶“鄙人用此方研细末于临卧时用姜、葱汤送下,大有殊功。且昼 服不如夜服(盖被睡眠)之功效来得可靠。近来施用治愈者,指不胜屈;有一服即愈者 ,最多两三服必全愈。” 又按∶这里所订病历(因、证、脉、治四项),在当时确是一个合理化的处方程序 。不过,它说脉部分,多数引用经文以印证脉象,各篇一律,仿佛从前的注疏文本,但 求合式,不考虑到应用方面;以这样注疏模式来解说脉象,是否可能反映出当前病情? 是否可能推断出过去病因?我认为多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我们只要能够理解贯串整个脉象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主导脉搏的动力;懂得了脉的原 理,脉的形象,脉的主病,然后以脉理来推勘病理,以病理来印证病状,进一步再以脉 象来判断病情;我们的认识,就可以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如果仅凭脉象来判断 病情,而忽略了病理和脉理的连贯性,“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 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引实践论原文)。下面各节脉象记录,我们都应该以 明确的理智去运用它,否则是不能贯彻到实际任务中去的。特述于此,以概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