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二合洗)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 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腹满谵语者。脾胃疾也。浮而紧者。肝脉也。脾病见肝脉。木行乘土也。经曰。水行 乘火。木行乘土。名曰纵。此其类矣。期门者。肝之募。刺之以泻肝经盛气。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 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肺病也。大渴欲饮水。肝气胜也。玉函曰。作大渴。欲饮酢 浆。是知肝气胜也。伤寒欲饮水者愈。若不愈而腹满者。此肝行乘肺。水不得行也。 经曰。木行乘金。名横。刺期门。以泻肝之盛气。肝肺气平。水散而津液得通。外作 自汗出。内为小便利。而解也。 王宇泰云。按伤寒发热恶寒。表病也。至于自汗出。则表已解矣。大渴腹满。里病 也。至于小便利。则里自和矣。故曰其病欲解。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 语。十余 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 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 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二日反躁。此阴气虚不当汗也。两故字照应。故字以下。正申言上文。不当发汗而 熨其背。则虽汗而腰以下不得汗。故不解而烦躁。以阴气不行于下故也。所以大便硬。 上呕逆而下恶风。至十余日。阴气复生。阳气行自下利而解者。以谷气下行故也。 太阳病。二日。则邪在表。不当发躁。而反躁者。热气行于里也。反熨其背而发汗。 大汗出。则胃中干燥。火热入胃。胃中燥热。躁烦而谵语。至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 火邪势微。阴气复生。津液得复也。故为欲解。火邪去。大汗出则愈。若从腰以下不得 汗。则津液不得下通。故欲小便不得。热气上逆而反呕也。欲失溲。足下恶风者。气不 得通于下而虚也。津液偏渗。令大便硬者。小盒饭数。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也。 此以火热内燥。津液不得下通。故小便不数。及不多也。若火热消。津液和。则结硬之 便。得润。因自大便也。便已。头卓然而痛者。先大便硬。则阳 气不得下通。既得大便。则阳气降下。头中阳虚。故卓然而痛。谷气者。阳气也。先 阳气不通于下之时。足下恶风。今阳气得下。故足心热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 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 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 者。其人可治。 火劫发汗。则热盛火炽。以至阴阳俱竭。变症百出。慎之慎之。 风为阳邪。因火热之气。则邪风愈甚。迫于血气。使血气流溢。失其常度。风与火 气谓之两阳。两阳相熏灼。热发于外。必发身黄。若热搏于经络。为阳盛外热。迫血上行。 必衄。热搏于内者。为阴虚内热。必小便难。若热消血气。血气少。为阴阳俱虚。血气 虚少。不能荣于身体。为之枯燥。三阳经络至颈。三阴至胸中而还。但头汗出。剂颈而 还者。热气炎上。搏阳而不搏于阴也。内经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腹满微喘者。热 气内郁也。内经曰。火气内发。上为口干咽烂者。火热上熏也。热气上而不下者。则大 便不硬。若热气下入胃。消耗津液。则大便硬。故云或不 大便。久则胃中躁热。必发谵语。内经曰。病深者。其声哕。火气大甚。正气逆乱。则 哕。内经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火热大甚。故手足躁扰。捻衣摸床 扰乱也。小便利者。为火未剧。津液未竭。而犹可治也。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 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伤寒脉浮。责邪在表。医以火劫发汗。汗大出者。亡其阳。汗者心之液。亡阳则心 气虚。心恶热。火邪内迫。则心神浮越。故惊狂。起卧不安。与桂枝汤。解未尽表邪。去 芍药。以芍药益阴。非亡阳所宜也。火邪错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阳气亡脱。加龙骨 牡蛎之涩以固之。本草云。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属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