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 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 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阴阳者。通脏腑血气表里虚实风寒寒热而总言之也。大。浮。数。动。滑。皆阳之性能。故 见则为阳气至。可知也。沉。涩。弱。弦。微。皆阴之体段。故见则为阴气至。可诊也。阴病。 三阴之属也。见阳脉。则阴消而阳长。阳主生。故有生之兆先见可明也。 阳病三阳之类也。见阴脉则阳退而阴进。阴主杀。故应死之机已着可审也。夫道不外乎阴阳。 万物生于阳气至而死于阴令行者。造化之枢机。固如是也。人亦化中之一物。焉能外阴阳而逃其生 死乎。圣贤为道之先觉。故阐明生死。神道以设教。众人囿于道。昧而不能察。故但醉生梦死于 形器之中。而不可与言神圣工巧之妙矣。学人诚能竭心思以尽力乎此。则脉道之大微。虽千绪万 端。大要此其推也。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 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浮数能食皆阳也。实谓胃家实。阳以风言。谓由中风而结为实硬也。沉迟不能食。身体重。 阴也。硬实互文。阴以寒言。谓由伤寒而结为胃实也。十七十四未详。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 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先乎阴。以陷入也。故曰从。讳之也。阴随于阳。以上入也。故曰乘。伤之也。恶寒者。 阳不足以胜阴而与阴俱化也。发热 者。阴不足以胜阳而从阳之化也。上条明阳明内实。此明太阳发热恶寒。盖申二脉而详言之也。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筋赖血以荣。血虚则筋失其所荣润。故拘挛而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 更发热而躁烦也。 沉以候里。荣行脉中。故衰微可知。浮以侯表。卫行脉外。汗出如流珠。则表不固。故衰惫 可诊。荣气微者以下。申上文而言其失治之变。流与从流下而亡反谓之流之流同。行即循行周行 之行也。言荣本衰微。则阴虚而有热。加以烧针。则反助阳而损阴。故血趋于流而不能循环。阳得 加助。则益作热而烦躁扰也。 脉霭霭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霭霭。团聚貌。如车盖。言浮旋于上也。累累联系貌。如循长竿。言沉直于下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 亡其血也。 瞥。音。瞥。过目暂见也。羹上肥。言轻浮而若有若无也。萦萦犹绕绕也。蜘蛛丝言柔弱 而极细也。成氏曰。绵绵者。连绵而软也。如泻漆之绝者。前大而后细也。又曰。阳气前至。阴 气后至。则脉前为阳气。后为阴气。脉来前大后细为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是知亡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 皆病脉。 缓者。迟于平而快于迟。舒徐之谓也。促。催速也。与短促不同。阳行健。故盛则促。阴行 钝。故盛则结。病脉者。言结促虽阴阳之剧盛。犹为可治之意。虽然。退则吉。进则主凶矣。读 者不可不察。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搏。圜捏而攒聚也。动见下。阴阳相搏之阴阳。以二气言。阳动阴动之阴阳。以部位言。阳 动则阴随。故汗出。阴动则阳应。故发热。末二句不相蒙。疑有脱误。 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此言动有定位。与其形状。厥厥。举发貌。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缓有二义。此以相兼言。盖谓气血平和。与前节之缓不同。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此明弦紧之辨。按之不移。言如弦之张于弓。一定而不可动移也。转索无常。言左右旋转而 不可拘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 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寒。言阳气减损而不足。芤。言阴血衰竭而空。革。言革易常度也。妇人阴血充足而能化。 则得坤顺之常。半产漏下。则不足以言坤之资生矣。男子阳精充盛而能施。则得干健之常。亡血 失精。则不足以言干之资始矣。天地之大德曰 生。男不足以言资始。女不足以言资生。则人道大坏。故曰革也。一说革读亟。变而促迫也。亦通。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 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病久而脉浮者。邪见还表而外向也。紧为寒。阴也。战。邪争也。言邪虽还表而欲退。以阴 寒所持。而人又本虚。故邪得以与正争。惟争。所以战也。然脉浮矣。邪外向矣。故正卒胜。邪 卒散。汗所以出而病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 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此与上节是反对。数为热。阳也。阳热胜而人又不虚。则邪不能与正争。汗出。邪退也。不 发战。正胜也。此旧本皆二节。而颠倒差错。各不相同。今得蜀僧来本如此。故从而订之。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 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曾经多治。则邪已误衰。故脉微无津液。言无作汗之邪也。阴阳自和。言血气平复也。风寒 病解。大率不外如此三者。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解矣。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意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 浮而解者。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三日。言遍三阳也。浮数。不传阴也。微。邪气衰也。夜半。阴尽阳生之时也。然。和而 汗出貌。能食。胃回也。大汗者。其人虚多。虚多则受邪多。受邪多。故汗大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 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此以大概言。不独谓风寒也。 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 若汗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此言脉得应时而王。则病有当解之自然。举夏以例其余。式人推仿之意。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 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凡以大概言。阳得阴。阴得阳。则阴阳相际。血气平复。所以自然当解。日中夜半以大意言。 余时仿此同推。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此总大意言。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大者。气实血虚也。 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 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见。音现。少。当作太。故曰在脾。经。常也。滑为食。数为热。屎脓。谓脓血利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 汗也。 此举太阳下编首条。申其脉而详明其义。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 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知之。本以数脉动脾。 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 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除。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前条太阴以脾言。此言胃。对举而两见贯意。恶疮与屎脓虽不同。其为血热则皆然也。疮者。 如素问所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与夫多病痈疽之类是也。 师曰。病患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 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 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 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 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数。音速。令。胜。皆平声。此以医误致恶寒发热者言。所以然者以下。申明上文之词。复。 夹衣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 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此举结胸痞气胃实等之当下者。概致叮咛戒慎之意。属脏。主结胸痞气也。故曰。攻之不令 发热。属腑。指胃实等也。故曰。不令溲数。谓不可利小便也。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 此节乃此条之总。下五节乃五目。末节。乃总结上文之词。盖指第九篇第四条。而以其不可 治者。详言之之意也。 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 首句乃承上文重起设问之词。若汗出以下。至此为肾绝也。乃五答词。汗出发润。即身汗如 油。变文之互词。喘而不休同。然上节曰命绝。此曰肺绝。何也。曰。人以气在则生。气绝则死。 肺主气。气主命。故以总一身而概言之。则曰命绝。及以通下文析五脏而详言之。则又曰肺先绝 也。 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心绝也。 此下当有为字。阳反独留。乃承上接下之词。人之有生。气血焉耳。气在则生。气去则死。 死道之常。气先绝也。然血气之交。亦有偏胜而不可以常论者。故曰。阳反独留。言上节之证。 若不先见。则是肺不先绝。阳气反独迟留。阳反独留。则阴先绝。阴。血也。心主血。故次言之。 烟熏。火欲烬而昏暗先形也。直视者。少阴之脉。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也。摇头者。头为 诸阳之会。阴去则阳无所根据附。故不宁也。 唇吻反青。四肢习者。此为肝绝也。 吻。微衮切。口唇边曰吻。肝之脉。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口里。青。肝之色也。四 肢手足也。。汗出焉。习。鸟数飞也。头摇。如鸟之习飞奋振而不已。盖肝属木而主风。脾属 土而主四肢。土受木贼。木欲折而风不息。土受伤而欲崩坏也。 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黧。音黎。口为脾之窍。黧黑。熏黄黑暗。土败之色也。柔汗。俗谓冷汗是也。盖汗者。血 之液。血虽阴。行之者阳。脾败。不统血。则阴不守阳不固也。发黄者。脾属土而主肌肉。土欲 败而色外夺也。 溲便遗矢。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矢。与屎同。溲便。遗溺也。肾司阖辟。阖辟废。故二便皆无禁约也。肾藏志。经曰。狂言者。 是失志矣。失志者死。肾主骨。骨之精为瞳子。目反直视者。骨之精不上荣于瞳子。瞳子背而不 能转也。 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 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首句又承上文重起设问之词。下乃答词也。盖五脏绝之先后。不可以上文之次第为拘。故复 言脏气之阴阳前后绝竭。有以验之于既死之后。则脏有胜负。绝有迟速。大率可见矣。腋。左 右肘胁之间也。成氏曰。阳主热而色赤。阴主寒而色青。其人死也。身色青。则阴未离乎体。故 知阴气后竭也。身色赤。腋下温。心下热。则阳未离乎体。故知阳气后竭也。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 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气寒。冷必相搏。其人即KT。 KT。与噎通。饮。去声。令。平声。浮为气。故曰无血。大为虚。故曰寒。KT。俗谓之 KT。义见下条。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KT。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 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此承上条。又出趺阳而以哕与衄言。皆逼汗而不得汗之所致也。咎过愆也。责虚。言求病于 虚。虚与上条寒互文。取实。言反以虚为实。而攻取之也。血属阴而为内守。故曰空。迫血。言 劫汗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此与第十三条互意。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瘥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 身必痒也。 此与太阳下编第七条互意。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 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 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足 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 龈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 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 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咽寒。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 阴阳俱 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龈。音银。。音。清便之清。读圊。令。平声。数。音朔。清指风。浊指寒。曰洁。曰 浑。以天地之偏气言也。阴中于邪以下。至浊邪中上一节。是释上文阴即下焦。阳即上焦也。阴 气为以下。至血凝不流。是言证。若卫气前通以下。言变痈脓之故。 若阴气前通以下。言变脓血利之故。卫气即阳气。荣气亦阴气。乃承上文荣卫不通而言清浊 之所以为病在其中矣。阴阳俱厥以下。言证并于里而加重。故曰。命难全也。下重。后重也。湫。 以水脏言也。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 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 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此以上条同感而异变者言。微发热。邪退也。大发热。邪胜也。恶寒。表在也。腹内痛。入阴也。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 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至于吐利。乃承上条欲呕欲利。而又以其变成者言。独不解。言证变而脉独在也。晚发。言后 来更又发也。以上三条。一证而三变耳。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 六指伤寒。七指中风。盖详其欲解之状而总言之也。然手足三部脉皆至。则是以十二经之病 皆退言。伤寒不独传足经明矣。 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为欲解也。 上节以脉但皆至而未和。故有口噤躁扰。此以和也。故惟大烦。目重。而睑内际见黄。与太 阳上编第十一条互意。但此以大概言耳。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此概出恶寒之所以然。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 者。此为不治。 滑与前第十六条洪是互文。与第九篇第四条皆一意。但详略不同耳。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咳逆上气。肺衰也。脉散。血衰也。肺主气而卫外。血为阴而荣内。两者俱衰。故曰形损。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弱为虚损而不足。阴虚生内热所以烦。然属少阴。故虽烦亦微也。涩为少血而不滑。不能上 与阳相顺接。所以厥而逆冷也。 此一条乃补脉法上编中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