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为阴(象易少阴之数八),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也。 微脉者,若有若无,极细而软也,多兼于迟,主于阴寒。然或热甚汗泄、 吐、利,气而损虚者;或阳厥极深者,或阳极将死,脉欲绝者;脉亦有微、沉、 缓、涩、迟、伏、濡、弱诸阴脉见也。不寒便言为寒,须以标本明之。 先病为本,根本也;后病为标,梢末。又为病之气为本,受病之脏腑经络为标。世俗至此更不 明其阳极热证,但以执其阴脉为寒,内外急救于于阳,则残阴暴绝,而反致死亡者不少也。且察 色、听声、问证、切脉为神、 圣、功、巧,别病之四法,而脉最为下,则安可执巧之一法,而去其神、圣、功之三法耶!及夫八 里之脉,皆有此义,以微脉居先,故于此总而言之也。 沉脉轻手不见,重切之乃得,动在肌肉之下,其位属阴,为病在里。一名脏 病,或蓄于胸及膀胱者,虽为腑病,其脉亦沉,则皆宜下之。由十二脏腑俱在 里,而经络皆在表也。大抵但以浮为表,沉为里。然虽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其于病脉之浮、沉有所 不拘也。故太阴脾脏之病腹满而脉浮者,桂枝攻于表也。夫脉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余脉皆仿此。 或里热吐、利,气液虚损,或阳厥极深,或热极将死者,亦皆见诸阴脉沉,切宜审之,不可妄以施治。 缓脉者,纵缓而不急,似迟而小疾。缓而迟为寒,缓大长为热。 当伤风自汗,或自汗过多,亦为迟缓,热更甚也。 涩脉者,涩而不滑也。或如刀刮竹,或涩而止住者,涩之太过,主液血衰。 由汗、泄、吐、利,或血溢、血泄,或热盛耗液而成燥也。一曰涩主心痛,血少故也,以心养血。 迟脉者,一息四至以下也。迟为病寒,然热盛自汗,吐利过极,则亦为 迟也。 气液损虚,故脉迟而不能数。 伏脉者,脉附于骨,沉之甚也。伏主水蓄于内,积饮不散也。伏位属阴,在里深也。病之寒热,以随阴阳别之。 附,切近也。水蓄于内,一名留饮。 濡脉者,按之似无,举之无力也,有似微弱,多兼于迟,主于极冷。然热泄 后,或热极将死者,脉亦濡弱,须以外证标本参之。 弱脉者,软虚而无力也。弱之虚冷,必兼微与迟也。然而伤风、中暑,热甚而自汗大出,则易缓弱而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