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汤泡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 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此太阳伤寒主治之方也。经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麻黄 汤主之。同属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或已发热。或 未发热。恶寒体重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中风头痛。伤寒亦头痛。中风发 热。伤寒亦发热。中风恶风。 伤寒亦恶风。至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乃属体重之征。似与中风不同。然身疼痛。亦有宜桂 枝解表者。然则从何辨其证之的宜麻黄。不宜 桂枝耶。其着眼全在无汗而喘四字。麻黄走卫发汗。杏仁下气定喘。以是为主。而佐以桂枝 入营散寒。甘草和中保液。视桂枝之调和营卫。以取微汗者不同也。 桂枝麻黄。分主太阳病风伤卫寒伤营二证。桂枝汤中不用麻黄。而麻黄汤中何以反用桂 枝。 或谓麻黄发汗太峻。取桂枝以监制之。予则不信也。按桂枝辛热。能入营而助汗。桂枝汤中 。尚取芍药监制桂枝。岂桂枝反能监制麻黄。盖凡病之在太阳者。全要从营卫上讨消息。风 则伤卫。卫气疏则风易入。卫属阳。风为阳邪。两阳相合。则卫强而营反弱。故脉缓而有汗 。卫邪易出。但取主桂枝入营助汗。而无取麻黄过泄卫分之气也。寒则伤营。营气实则寒易 着。营主阴。寒为阴邪。两阴相搏。则寒凝而卫亦闭。故脉紧而无汗。营邪不易出。宜主麻 黄走卫发汗。必兼藉桂枝以散营分之寒也。此本发汗之峻剂。故 更不须啜稀粥以助药力也。不用姜枣者。以姜性升而枣味滞。虑碍杏仁下气定喘之功也。 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则紧固为寒邪之定脉矣。然沉紧者不宜发汗。当以浮字为辨。 故 又曰脉浮者病在表当发汗。宜麻黄汤也。脉之紧者与数不同。紧以象言。有坚凝之义。数以 数言。有迅走之状。伤寒脉数者为欲传也。但浮而数则病尚在表。可乘其半渡而击之。亦宜 以麻黄汤发汗也。 麻黄汤为发汗之重剂。投之不当。变逆非小。即宜发汗之剂。亦须相人之津液。若尺中 迟 者不可发汗。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疮家不可发汗。 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汗家不可重发汗。俱在麻黄之禁例矣。然当发汗者。或疑 畏而不发。邪气不从表解。转陷入里。其变逆亦不小。总须审系营卫俱实。无汗而喘者。可 放心用之而无疑。此全在平脉辨证工夫。 伤寒有从衄解者。经云。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 在。 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热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 黄汤主之。又云。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注家随文衍义。谓衄后当 再用麻黄。以散余邪。按伤寒有衄家不可发汗之禁。而经又言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 衄者愈。衄后病解。何以又用麻黄之峻攻。柯韵伯谓麻黄汤主之五字。当属未致衄以前是前 人倒找文法。此言近是。 再按太阳病之主麻黄汤。总以脉浮无汗而喘。为对证之药。其有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 胸满者。邪结上焦。不可妄下。治不从阳明而从太阳。仍宜麻黄汤也。太阳病过 十日以上。脉浮细。嗜卧。设胸胁满痛者。属柴胡证。若脉但浮者。是邪尚恋太阳。治亦从 太阳而不从少阳。仍宜麻黄汤也。 再按柯韵伯谓桂枝麻黄。是通治太阳风寒之药。中风之重者。便是伤寒。伤寒之轻者。 便是中 风。桂枝发汗之轻剂。麻黄发汗之重剂。不必在风寒上细分。只在有汗无汗上着眼。此启后 人淆乱之阶。不可为训。要之麻黄发汗。杏仁定喘。无汗而喘。是伤寒之的证。麻黄汤是伤 寒之的方。用者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