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曰。脉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 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庞氏云。宜大承气汤。雍曰 未可也。更宜详余证。可下则下之。 又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又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 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 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常氏云。可四逆汤、甘 草干姜汤。(金匮方) 又曰。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 痛而复吐利。常氏云。可猪肤汤。雍曰。少阴有伏气。病亦如伤寒。法 先咽痛。次必下利。与前证相似。古人谓之肾伤寒。其病轻。不传经。 治法不可同。咽痛则半夏桂枝甘草汤。下利用四逆汤。二三日即愈。 又曰。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 强责少阴汗也。常氏云。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以救火 逆。猪苓汤、五苓散以通小便。 又曰。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又曰。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 者。复不可下之。雍曰。可附子汤。 又曰。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 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又曰。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常 氏云。可当归四逆汤。 又曰。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常氏云。 吴茱萸汤。雍曰。凡少阴病。烦躁者。不可下。先服吴茱萸汤。以烦躁 非实热。且手足多逆冷也。 又曰。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又曰。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又曰。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 灸少阴七壮。常氏云。少阴。太溪穴也。庞氏云。言发热者。谓其身发 热也。太溪穴。在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又曰。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 也。常氏云。可桃仁承气汤、芍药地黄汤。(未见方) 又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 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常氏云。可芍药地黄 汤。雍曰。仍灸太溪。三阴交。及涌泉穴。 又曰。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雍曰。灸太 溪等穴。仍服四逆汤。 又曰。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庞氏云。烦躁者。内烦躁 也。与吴茱萸汤。正宜细审其生死也。 又曰。凡少阴四逆者。宜温之。 雍曰。此正仲景吴茱萸汤证。不当不治。仍灸太溪。 又曰。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庞氏云。此当是 少阳冒昧。汗然出。脉匀小浮者。少阴无眩冒之证。雍日。千金翼 作少阴。 又曰。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千金 翼同。一作吐利而躁逆者死。)庞氏详定云。吐利烦躁者死。雍曰。吐 利烦躁四逆者死。已见前证。不应重出。此正谓不烦而躁。属利证 也。更宜吴茱萸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仍灸太溪穴。 又曰。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又曰。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 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又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庞氏曰。少阴病脉沉。不知何沉也。且沉紧发汗则动经。沉数为病在 里。不可发汗。此脉或沉而濡。或沉而微。是表中寒而里不消。脉应 里而发在表。故以细辛之药温散而取汗也。 又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 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庞氏曰。谓初得病二三日。常见少阴证无阳 者。须发小汗也。 又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 主之。 又曰。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 汤主之。常氏云。当灸膈俞关元穴。背俞第三行。雍曰。此有漏字。当 是灸膈俞及关元穴也。膈俞是背俞第二行穴。 又曰。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 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常云。刺幽门交信。雍曰。 宜灸。 又曰。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雍 曰。凡少阴病。四逆而烦躁者。未问其余证。先宜服吴茱萸汤。四逆 而无烦躁证者。先宜服四逆汤。四逆下利脉不出者。先宜服通脉四 逆汤。此三者。治少阴证大要药也。 又曰。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庞氏云。半夏散亦主之。 又曰。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 微续者生。 又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 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雍曰。真武汤不愈者。小青龙汤。 又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 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又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 之。宜大承气汤。(一法用大柴胡)雍曰。惟口干燥一证见热。更当细详其余证。方敢用。 又曰。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又曰。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 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 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又曰。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 温其上。灸之。脉经云。灸厥阴可五十壮。常氏云。可灸大冲穴。雍 曰。仍灸太溪。 问曰。自利者。三阴证也。仲景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渴者属少 阴。何也。雍曰。太阴。脾之经也。其脉布胃中。与胃为表里。脾本恶 湿。加以胃中寒。故不渴也。少阴。肾之经也。肾属水。故恶燥。经中 有邪。则肾当大燥。于是引饮自救。故渴也。是以太阴无渴证。少阴 有渴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