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所致太阳,(赵本有“病”字)、湿、(赵本有“此”字)三 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当作痉,传写之误也。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柔为筋柔而无力, 痉谓骨痉而不随。痉者,强也,千金以强直为痉。经曰∶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者痉。即是观之,为痉字明矣。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 《千金》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太阳病,发热无汗,为表实,则不当恶寒,今反恶寒者, 则太阳中风,重感于寒,为病也。以表实感寒,故名刚。 太阳病,发热汗出,(赵本有“而”字)不恶汗者,(赵本无“者” 字)名曰柔。 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其不恶寒者,为阳明病。今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非阳明证,则 是太阳中风,重感于湿,为柔也。表虚感湿,故曰柔。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太阳主表,太阳病,发热为表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细,既不愈,则太阳中风,重感于湿,而为也。 《金匮要略》曰∶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KTKT然,脉反沉迟,此为,栝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 太阳病,发汗太多,则亡阳。《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微不能养筋,则筋脉紧急 而成也。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赵本注∶一本无面字)摇,卒口噤, 背反张者,病也。 太阳中风,为纯中风也,太阳伤寒,为纯伤寒也,皆不作。惟是太阳中风,重感寒湿,乃变为也。 身热足寒者,寒湿伤下也。时头热面赤,目脉赤,风伤于上也。头摇者,风主动也,独头摇者,头为诸阳 之会,风伤阳也,若纯伤风者,身亦为之动摇,手足为之搐搦,此者内挟寒湿,故头摇也。口噤者, 寒主急也,卒口噤者,不常噤也,有时而缓,若风寒相抟,则口噤而不时开,此者加之风湿,故卒口噤也。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上,其支别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 下贯臀,以下至足,风寒客于经中,则筋脉拘急,故颈项强急而背反张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赵本注∶“一作缓” )者,此名湿痹。(赵本注∶“一云中湿”)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金匮要略》曰∶雾伤皮腠,湿流关节,疼痛而烦者,湿气内流也。湿同水也,脉沉而细者,水性趣 下也。痹,痛也。因其关节烦疼,而名曰湿痹,非香港脚之痹也。《内经》曰∶湿胜则濡泄。小便不利,大便 反快者,湿气内胜也。但当利其小便,以宣泄腹中湿气。古云∶治湿之病,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身黄如橘子色者,阳明瘀热也。此身色如似熏黄,即非阳明瘀热。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为表 里有热,则身不疼痛。此一身尽疼,非伤寒客热也,知湿邪在经而使之,脾恶湿,湿伤,则脾病而色见,是 以身发黄者,为其黄如烟熏,非正黄色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 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赵本无“则”字)口燥烦也。 湿家,有风湿、有寒湿,此寒湿相搏者也。湿胜则多汗,伤寒则无汗,寒湿相搏,虽有汗而不能周身,故 但头汗出也。背阳也,腹阴也,太阳之脉,夹脊抵腰,太阳客寒湿,表气不利,而背强也。里有邪者,外不恶 寒,表有邪者,则恶寒。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湿在表而恶寒也。若下之早,则伤动胃气,损其津 液,故致哕而胸满、小便不利。下后里虚,上焦阳气因虚而陷于下焦,为丹田有热,表中寒乘而入于胸中,为 胸上有寒,使舌上生白苔滑也。脏燥则欲饮水,以胸上客寒湿,故不能饮而但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赵本注∶“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家发汗则愈。《金匮要略》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四两,发其汗为宜;若妄下则大逆。额上 汗出而微喘者,乃阳气上逆也。小便自利或下利者,阴气下流也。阴阳相离, 故云死矣。《内经》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赵本作“病”)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 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 微似欲汗出(赵本作“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值天阴雨不止,明其湿胜也。《内经》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 湿者,下先受之。风湿相搏,则风在外,而湿在内。汗大出者,其气暴,暴则外邪出,而里邪不能出,故风去 而湿在。汗微微而出者,其气缓,缓则内外之邪皆出,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 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病有浅深,证有中外,此则湿气浅者也。何以言之?湿家不云关节烦疼,而云身上疼痛,是湿气不流关节 而外客肌表也;不云发热身似熏黄,复云发热面黄而喘,是湿不干于脾而薄于上焦也。阴受湿气,则湿邪 为深,今头痛,鼻塞而烦,是湿客于阳,而不客于阴也。湿家之脉当沉细,为湿气内流,脉大者阳也,则湿不内 流,而外在表也。又以自能饮食,胸腹别无满痞,为腹中和无病,知其湿气微浅,内药鼻中,以宣泄头中寒 湿。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一身尽疼者,湿也;发热日晡所剧者,风也。若汗出当风而得之者,则先客湿而后感风;若久伤取冷 得之者,则先伤风而后中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见《金匮要略》中。 太阳中热者,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中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见《金匮 要略》中方。 太阳中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赵本作“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身热脉微弱者,也。身体疼重者,水也。夏时暑热,以水灌洗而得之。 一物瓜蒂散主之,见《金匮要略》中方。 太阳中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 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病有在表、有在里者,有表里俱病者。此则表里俱病者也。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者,表中也;脉弦细 芤迟者,中暑脉虚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太阳经气不足也;小有劳,身即热者,谓劳动其 阳,而即发也;口开,前板齿燥者,重(医统本作“里”)有热也。《内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口 开,谓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齿干燥。若发汗以去表邪,则外虚阳气,故恶寒甚;若以温针助阳,则火 热内攻,故发热 甚;若下之,以除里热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