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中者也,然地太虚之中,非谓至下之处也。以观平野之外,目视之 极,天圆之际,非谓天之有际,而与地之相接也。凡遐迹山休,皆黄隔而致之然也。物隔之际, 是为日月营运道路上下之中也。是故日 未出而先晓,日乍入而朗明矣。然日月星象,非谓高下齐等,循天而营运也矣。 \r新添太阳出入早晚之图\pt166a23.bmp\r 然南方阳火,其气炎上,北方阴水,其性下流,故上南也,下北也。北方下而为阴也,子正 阴极,而反生阳而上升,日乃上行,循于丑寅,至卯乃晓,以上物隔之际,而乃出也。次乃上循 辰巳,至午正阳极,而反生阴而下降,日 乃下行。循于未申,至酉乃暮,以下物隔之际,而入之也。次下循于戌亥,至子,周而复始也。 此乃一日之中,阴阳升降营运之道也。岁中升降,亦如是也。故冬至为子正也,日行之下,循天 营运,道路阔远,故日昼行南道,而迟出早入也。乃昼凡四十刻,而夜凡六十刻也。然冬至之后, 阳乃始生,日反上行,而渐高也。则循天之营运,道路穿狭,故日昼渐北行,而早出迟入也。凡 九日,昼加一刻,而为约也。至为春分,日行中道,故昼夜停而各得五十刻也。至于夏至,为午 正也,日行之道,而至高也。高则循天,收而穿行,故日昼行北道,而早出迟入也。 昼夜一日百刻,二十四节气定时刻也。立春正月节辰KT,手太阴经也,昼四十三刻,夜五 十七刻。雨水正月中寅KT,手太阴络,肺也,昼四十五刻,夜四十五刻。惊蛰二月节甲KT, 手阳明经也,昼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春分二月中卯KT,手阳明络,大肠,昼五十刻,夜五 十刻。清明三月节巳KT,足阳明经,昼五十三刻,夜四十七刻。谷雨三月中辰KT,足阳明络, 胃,昼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立夏四月节巽KT,足太阴经,昼五十七刻,夜四十三刻。小满 四月中巳KT,足太阴络,脾,昼五十九刻,夜四十一刻。芒种五月节丙KT,手少阴经,昼六 十刻,夜四十刻。夏至五月中午KT,手少阴络,心,昼六十刻,夜四十刻。小暑六月节丁KT, 手太阳经,昼六十刻,夜四十刻。大暑六月中未KT,手太阳络,小肠,昼五十九刻,夜四十一 刻。立秋七月节坤,足太阳经,昼五十七刻,夜四十三刻。处暑七月中申KT,足太阳络,膀 胱,昼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白露八月节庚KT,足少阴经,昼五十三刻,夜四十七 刻。秋分八月中酉KT,足少阴络,肾,昼五十刻,夜五十刻。寒露九月节辛,手厥阴经,昼 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霜降九月中戌KT,手厥阴络,手心主,昼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立 冬十月节干KT,手少阳经,昼四十三刻,夜五十七刻。小雪十月中亥,手少阳络,三焦,昼 四十一刻,夜五十九刻。大雪十一月节壬KT,足少阳经,昼四十刻,夜六十刻。冬至十一月中 子,足少阳络,胆,昼四十刻,夜六十刻。小寒十二月节癸KT,足厥阴经,昼四十刻,夜六 十刻。大寒十二月中丑KT,足厥阴络,肝,昼四十九刻,夜五十一刻。乃昼凡六十刻,而夜四 十刻也。然夏之后,阴乃始生,日反下行,故日昼渐南,迟出早入。凡九日,昼减一刻,而为约 也。至秋分,日行中道,乃昼夜停,而各得五十刻也。至于冬至,周而复始。然日一所行之道路, 虽有高下、周圆、大小之异,皆合六度而行,故日高则远,视之小而行迟也,日下则近,视之大 而行之疾也。又,日高则阳居阳分,故喧而热也,日下则阳居阴分,故凉而寒也。然一日阴阳升 降之小,故寒热温凉异之小也,一岁阴阳升降之大,乃寒热温凉异之大也。又,夏日循天高行, 故昼长夜短,是为阴少而阳多,故热也,冬日循天下行,故昼短夜长,是为阳少而阴多,故寒也。 又,冬至之后阳生,则昼渐长,夏至之后阴生,则夜渐永也。此乃天理自然升降营运之道路也。 故春秋二分,阴阳两停。春居阳分,故为温也,秋居阴分,故为凉也。分则日月同道而行,余皆 日月异道而行,高下而相反也。 其五星者,岁星十二年行一周天,荧惑星七百四十日行一周天,镇星二十八年行一周天,太 白星、辰星常以太阳同宫,而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乃行一周天矣。各星气运盛衰,而有高下, 所行道路之异也。然盛则其星荧然明大,高而上行循天,北越其道也。气运各无盛衰,则不失其 常矣,其同天星象,皆顺阴阳升降之理而行也。子正之后,上而行之,午正之后,下而行之,故 皆于将隔之际,而为出入之期也。又,星昼伏,明而不见者,盖日光曦辉而然也,故曰大明见则 小明不彰矣。凡此之道,照而无惑也。故经曰∶天变代惑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 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灵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之与枝叶也, 仰观其象,虽远可悟其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