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逆更从
    张云。病者为逆。不病者为从。简按当从杨义。
    阳道实阴道虚
    张云。阳刚阴柔也。又外邪多有余。故阳道实。内伤多不足。故阴道虚。一曰。阴 道实则阳道虚矣。所谓更虚更实者。亦通。志云。阳刚阴柔。故阳道常实。阴道常虚。系辞曰。阴阳之义配日 月。白虎通曰。日之为言。实也。常满有节。月之为言。阙也。有满有阙也。所以有阙。何。归功于日也。简 按吴此下。补阴道实阳道虚一句。张引一曰。盖指吴注。然考上文云。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 主内。则阳刚阴柔之解。于文意较顺。
    阳受之则入六腑
    徐云。此言贼风虚邪。阳受之入六腑。饮食起居。阴受之入五脏。与阴阳应象论。 天之邪气。害人五脏。水谷寒热。害人六腑。两说相反。其理安在。此谓虚邪外伤有余。饮食内伤不足。二者 之伤。互有所受。不可执一而言伤也。
    不时卧
    张云。不能以时卧也。
    故喉主天气
    志云。此节用八故字。为阴阳异位故也。
    上行极而下
    志云。此言邪随气转也。人之阴阳出入。随时升降。是以阳病在上者。久而随气下行。 阴病在下者。久而随气上逆。
    上先受之
    简按百病始生篇云。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辨脉篇云。清邪 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正其义也。张云。上非无湿。下非无风。但受有先后耳。曰先受之。则后者可知矣。
    不得至经
    马云。胃气不能自至于四肢之各经。必因于脾气之所运。简按至经。从太素作径至。为胜。
    长四脏
    马云。长。掌同。主也。
    着胃
    高云。着。昭着也。胃土水谷之精。昭着于外。简按马云。着。着同。此从王注也。高属强解。
    上下至头足
    张云。脾为脏腑之本。故上至头。下至足。无所不及。又岂独主一时而已哉。
    足太阴者三阴也
    高云。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故足太阴者。三阴也。
    为之行气于三阴
    吴云。为之。为胃也。三阴。太少厥也。脾为胃行气于三阴。运阳明之气。入于诸阴也。
    为之行气于三阳
    吴云。为之。为脾也。行气于三阳。运太阴之气。入于诸阳也。
    阴道不利
    吴云。血道不滑利也。高云。即脉道不利也。简按上文云。脉道不利。高注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