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上品) 【校正】时珍曰∶据苏、沈二说,并入《唐本》鹤虱,《开宝》地菘,《别录》有名未用 松。 【释名】天蔓荆(《别录》)、天门精(《别录》)、 与地同、玉门精(《别录》)、麦句姜(《本经》)、蟾蜍兰(《别录》)、蛤蟆蓝(《本经》)、蚵 草(《纲目》)、豕首(《本经》)、彘颅(《别录》)、活鹿草(《异苑》)、刘草(音,胡革反)、 皱面草(《纲目》)、母猪芥(《纲目》),实名鹤虱,根名杜牛膝。 恭曰∶天名精,即活鹿草也。《别录》一名天蔓荆,南人名为地菘,叶与蔓荆、菘菜相 类,故有此名。其味甘辛,故有姜称。状如蓝,而蛤蟆好居其下,故名蛤蟆蓝。香气似兰, 故又名蟾蜍兰。 时珍曰∶天名精乃天蔓荆之讹也。其气如豕彘,故有豕首、彘颅之名。昔人谓之活鹿草, 俗人因其气臊,讹为狐狸臊者,是也。《尔雅》云∶,豕首也。郭璞注云∶江东呼为 首,可以炒蚕蛹食。藏器曰∶郭璞注《尔雅》蘧麦,云即麦句姜者,非也。陶公注钓樟条云∶ 有一草似野狼牙,气辛臭,名为地菘,人呼为刘草,主金疮。按《异苑》云∶宋元嘉中,青 州刘射一獐,剖五脏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怪而拔草,便倒,如此三度。因密录此 草种之, 定非二物。 【正误】弘景曰∶天名精即今之,亦名首。夏月杵汁服之,除热病。味至苦而云 甘,或非是也。 恭曰∶首苦而臭,名精辛而香,全不相类也。 禹锡曰∶苏恭云∶天名精南人名地菘。陈藏器《本草解纷》,亦言天名精为地菘。《开宝 本草》不当重出地菘条,例宜刊削。 时珍曰∶按沈括《笔谈》云∶世人既不识天名精,又妄认地菘为火,本草又出鹤虱 一条,都成纷乱。不知地菘即天名精,其叶似菘,又似蔓荆,故有二名,鹤虱即其实也。又 《别录》有名未用松,即此地菘,亦系误出,今并正之,合而为一。 【集解】《别录》曰∶天名精生平原川泽,五月采。 荆,又名天芜菁。叶似山南菘菜,夏秋抽条,颇似薄荷,花紫白色,味辛而香。 志曰∶地菘所在皆有,生人家及路旁阴处,高二、三寸,叶似菘叶而小。又曰∶鹤虱, 出波斯者为胜。今上党亦有,力势薄于波斯者。 恭曰∶鹤虱生西戎,子似蓬蒿子而细,合茎叶用之。 颂曰∶天名精,江湖间皆有之,状如韩保升所说。又曰∶鹤虱,江、淮、衡、湘皆有之 。春生苗,叶皱似紫苏,大而尖长,不光。茎高二尺许。七月生黄白花,似菊。八月结实, 子极尖细,干即黄黑色。南人呼其叶为火。按火即,虽花实相类,而别是一物,不 可杂用。 时珍曰∶天名精嫩苗绿色,似皱叶菘芥,微有狐气。淘净炸之,亦可食。长则起茎,开 小黄花,如小野菊花。结实如茼蒿,子亦相似,最黏人衣,狐气尤甚。炒熟则香,故诸家皆 云辛而香,亦巴人食负,南人食山柰之意尔。 其根白色,如短牛膝。此物最贱,而《唐本草》言鹤虱出西戎,宋本草言出波斯者,何 哉?盖当时人不知用之,惟四戎、波斯始知入药,且土产所宜故尔。亦苜蓿云出西域,而不 知中土饲马者即是也。详见下。
    叶
    (根同) 【气味】甘,寒,无毒。《别录 生汁吐人。 【主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久服轻身耐老(《本 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渴,逐水,大吐下(《别录》)。破血 除诸毒肿,疔疮痔,金疮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 止血,解恶虫蛇螫毒, 松∶主眩痹(《别录》有名未用)。 【发明】时珍曰∶天名精,并根苗而言也。地菘、松,皆 也。其功大抵只是吐痰止血杀虫解毒,故擂汁服之能止痰疟 治猪瘟病也。按∶孙天仁《集效方》云∶凡男、妇乳蛾,喉咙肿痛,及小儿急慢惊风,牙关 紧急,不省人事者。以鹤虱草(一名皱面草,一名母猪芥,一名杜牛膝),取根洗净捣烂, 入 好酒绞汁灌之,良久即苏。仍以渣敷项下,或醋调,搽亦妙。朱端章《集验方》云∶余被檄 任淮西幕府时,牙疼大作。一刀镊人以草药一捻,汤泡少时,以手蘸汤挹痛处即定。因求其 方,用之治人多效,乃皱面地菘草也,俗人讹为地葱。沈存中《笔谈》专辩地菘,其子名鹤 虱,正此物也。钱季诚方∶用鹤虱一枚,擢置齿中。高监方∶以鹤虱煎米醋 漱口,或用防风、鹤虱煎水噙漱,仍研草塞痛处,皆有效也。 【附方】旧二,新九。 男女吐血∶皱面草(即地菘),晒干为末。每服一、二钱,以茅花泡汤调服,日二次。(《卫 生易简》) 根、叶捣汁,鹅翎扫入,去痰最妙。《圣济总录》∶用杜牛膝、鼓锤草,同捣汁灌之。不得下 者,灌鼻得吐为妙。又方∶杜牛膝(春夏用茎,秋冬用根)一把,青矾半两,同研,点患处, 令吐脓血痰沫,即愈。 二丸,即愈。干者为末,蜜丸亦可。名救生丸。(《经效济世方》) 诸骨哽咽∶地菘、马鞭草各一握(去根),白梅肉一个,白矾一钱,捣作弹丸,绵裹含 咽, 其骨自软而下也。(《普济方》) 疔疮肿毒∶鹤虱草叶,浮酒糟,同捣敷之,立效。(孙氏《集效方》) 发背初起∶地菘杵汁一升,日再服,瘥乃止。(《伤寒类要》) 恶疮肿毒∶地菘捣汁,日服三、四次。(《外台秘要》) 恶蛇咬伤∶地菘捣敷之。(《易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