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各有专司,如五行五色五味等,论之常也。然有常必有变,轩岐为之旁搜而曲尽其义。亦如阴阳之理, 有正有变,并以别论名篇焉。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 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 名曰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虽名为府,不正与神脏为表里。胆与肝合,而不同六腑之传泻。胞虽出纳,纳则 受纳精气,出则化出形容,然出纳之用有殊于六腑,故言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也。)夫胃、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 泻者也。(言水谷入已,糟粕变化而泄出,不能久久 留住于中,但当化已输泻,令去而已,传泻诸化,故曰传化之府也。按∶惟所受皆五脏之浊气,故不得不输 泻而不能久留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谓肛之门也。内通于肺,故曰魄门。受已化物,故为 五脏行使。然水谷亦不得久藏于中。按∶肛何以通于肺?肛为大肠之尽窍,而大肠与肺合故也。六腑受五脏之 浊气,转输而下,必由肛出。故泻而不藏,不特六腑,即魄门亦然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 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按∶精气至贵而难实,化物至秽而不可久留,其藏其泻, 真造化自然之妙用乎。化物,水谷所化之物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按∶食入于胃而未至于肠,故胃实而肠虚;食离于胃而转入于肠,故肠实而胃 虚。此以食之所在为实,食之所不在为虚,单指肠胃而言也。然就上文观之,语气虽似一意承转而下,确求其 义,则逐节又各不同。首言脑髓骨脉胆胞六者,在脏腑之外,名曰奇恒。盖脏腑为正,而此为奇也。胆为肝腑, 宜与胃大小肠等同言,而附于此者,以肠胃等五腑,俱上入而下出,皆泻而不藏,而胆则实藏而不泻,故并列 于此也。次言五腑主泻者,以受五脏之浊气,故不能久留。不言水谷而水谷自在其中。然泻而不藏,不特五腑, 更有魄门。魄门出糟粕,故单言水谷也。第三段虽是申论藏泻之义,乃其所言,则仅以满实为解。四段则以水 谷之上下为虚实,专指肠胃而言,而三焦膀胱之义又缺也。余谓素问一书,如岁运、经穴、针灸、诸篇,辞义 明显,学人可以字句求之。若夫阴阳变化之理,证治逆从之妙,脏腑职司之微,或离或合,或正或奇,是必神 而明之乃可耳。如以前四节细阅之,方知文义甚活,读者幸毋拘执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按∶气口,寸关尺之总名。所以诊脉而知脏腑之病者,谓脏腑有病,何以 必诊于脉而知也。)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人有四海,水谷之海则其一也。受水谷已,荣 养四旁,以其当运化之源,故为六腑之 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按∶胃之所以为六腑之大源者,以五脏之气, 皆借之以养也。胃为足太阴之腑,气口乃手太阴之经。饮食入胃而能运化为气者脾也,气充于五脏而使之着见 于气口者则是肺,故云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按∶全元起本,出作入, 谬矣。盖人得饮食之味以为养,而后脏腑之气充,是五脏六腑之气味,皆从胃出也。若作入解,是仍言五味矣。 然养脏腑之气者,胃也。而验脏腑之气者,气口也。有变必见,故曰变见。见,去声。)故五气入鼻,藏于心 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按∶亦外候之一端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按∶医道精微,是为至德,既惑于邪,言必不信。)恶于针石者,不可与 言至巧;(恶于针石则巧不能施。)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心不许人治之,是其必死,强为 治者,功亦不成。按∶不许治,非不令人治也,如病本深而责效速,不知医而妄自用,及纵欲恣食,不遵教戒, 皆不许治之类也。如是之人,强与之治,亦必无功,至哉先圣,为戒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