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痢下赤白,奔迫无度,痛随痢减,舌黄脉 紧,此寒凝气滞。宜用当归、白芍、黄连、木香、 山楂、厚朴、大黄、附子等味,温通理气也。 上条言热,此条言寒,且痛随痢减,奔迫后重,日夜无 度,脉紧舌黄,乃寒湿粘滞,蕴蒸阻遏,而致肠胃失宣也。 考《内经》五脏者,主藏而不泄,六腑者,主通而不滞。此 大肠与胃,皆手足阳明之腑,又为水谷之海,主传导化物者 也。盖因寒湿蕴酿,气道阻遏,致腹痛里急,数团不爽,例 宜宣通疏化,使气机运则湿浊走,而病可霍然矣。再按古人 谓暴崩暴痢,宜温宜补;久崩久痢,宜清宜通。要非暴崩暴 痢,总宜温补;久崩久痢,总宜清通。究在临症时,细心谛 审,随症用药,不可执一。即下痢一证,固宜疏通,然有寒 通温通之异。如脉症属热属实,原宜(1)苦寒通利。若脉症属 寒属虚,又宜甘温固补。倘寒中挟实,仿附子大黄汤(2),温 而且通。若热而兼虚,仿黄连阿胶汤,清而且补。如虚中挟 积,仿人参芍药汤,通而且补。若虚中挟滞,仿景岳通解 (1)宜:原作"以"。据下句文义改。 (2)附子大黄汤:(金柜、腹沟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原作:"大黄附子汤"。 散,清疏带补。以上诸条,茍能参互考订,潜心玩味,庶无 胶柱鼓瑟,涉海问津之患矣。近世以积滞二字,为痢症之通 称。予意积者属实,由无形而酿为有形;滞者属虚,本运气 而凝为滞气。要不可以积滞二字,混称为实。故并及之,以 质诸高明,为是为否,当有能辨之者。